為切實加快推進棗莊翼云機場建設工作,山億集團創新構建“1+3+N”集中攻堅體系(1個支部指揮部、3個突擊隊、N個技術攻堅組),組織75名建設者連續奮戰40晝夜,攻克5項技術難題,在群山復雜地質區打通36.8公里的供水“生命線”,提前35天完成通水任務。
黨旗領航聚合力,一線扎根解難題。黨員全部下沉至機場供水項目班組,深入建設一線,帶領“流動意見箱”走遍4個標段12個施工點,累計收集綜合意見30余條,建立重點點位施工意見檔案12份,為后續施工決策提供了詳實依據。針對穿越機場道路及燃氣并線施工的問題,黨員突擊隊連夜召開“帳篷會議”4場,有效解決了施工困難,讓項目得以順利推進。
責任田里顯擔當,三網融合筑精品。將36.8公里的輸水管線細分為4個“黨員責任區”,構建“安全+質量+進度”三網融合管理體系。各責任區黨員建立“日巡查、周會診”機制,嚴格把控安全關、質量關和進度關。積極協調各方資源,及時解決施工中出現的問題,確保每一段管線的鋪設都符合高標準要求,為機場供水工程筑牢堅實根基。黨員主動認領穿越機場跑道的風險標段,在關鍵節點創新采用“拉管+微創”施工工藝,在盡可能減小道路綠地破壞的同時,縮短了施工周期。
先鋒淬火強本領,實訓戰場育精兵。搭建“工地黨校+云課堂”雙平臺,開展智能監測、應急搶險等專項培訓28場,培養技術骨干6人。同時,支部還拍攝了相關專題片,通過記錄項目建設過程中的點滴故事,展現建設者們的努力和風采,進一步增強了團隊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匠心織就水脈網,紅色引擎創標桿。創新“黨建+智慧工地”融合模式,搭建數字化管理平臺,整合管道壓力、水池智能、加壓泵站綜合監測等多個子系統,實現壓力、流量、濁度等16項參數的全天候預警,使用的相關產品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這一創新模式不僅提升了工程建設的質量和標準,也為工程建成后的供水安全、公共服務和可持續發展帶來了顯著效益。(來源:山亭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