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精準“救”,增加政策透明度。完善家庭經濟狀況核算評估機制,科學核算評估,確保符合對象能夠應兜盡兜。嚴格落實低收入家庭認定標準,將符合條件的低保邊緣家庭中重病重殘等特殊人群參照“單人戶”納入最低生活保障。對收入超過低保標準,根據實際情況分類落實“漸退期”;對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建立定期探訪制度,及時了解群眾訴求,確保救助服務精準到位。
二是主動“訪”,擴大發現密度。積極動員村干部、駐村工作隊、幫扶干部等通過日常入戶訪民情、解民憂,了解掌握困難群眾家庭真實情況,提供政策咨詢幫助困難群眾申報社會救助。及時獲取殘聯、醫保等相關部門實施專項救助及掌握的困難群眾信息,建立數據比對預警監測機制。結合防止返貧監測動態監測和幫扶工作,以現有社會保障體系為基礎,對農村低收入人口開展動態監測。
三是多元“幫”,提升救助溫度。實行“一門辦理、協同受理”工作機制,把困難群眾需求及時反饋到各個部門,精準識別困難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救助需求,變“人找政策”為“政策找人”。對因病、因災等剛性支出較大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的家庭給予一次性生活救助。同時,嚴格規范審核審批程序,強化低保兜底脫貧監督執紀問責,充分發揮好低保等社會救助政策的兜底作用。(桑村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