鳧城鎮立足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堅持“陣地、隊伍、宣講”一體推進,多形式多途徑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紅色的故事,不斷擦亮“紅色燈塔”基層宣講品牌。
挖掘紅色文化,打造“紅陣地”。建“園”。依托嶧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打造魯南民主政權建設紀念園,先后獲評“省級黨性教育基地”“省級黨史教育基地”“省國防教育基地”“省中華文化傳承基地”等稱號。建“館”。為更好展現榆樹村王修云等26位“鐵姑娘”戰天斗地、團結拼搏、百折不撓、巾幗無畏的優秀品質,依托全長1500米的穿山“愚公渠”,建設“鐵姑娘事跡展館”。建“室”。圍繞“軍隊歷程、鳧城力量”主題,建設鳧城鎮退役軍人服務站陳列室,獲評“國家級示范型退役軍人服務站”“省級百家紅色退役軍人服務站”。
加強隊伍培育,招募“鐵姑娘”。組“宣講隊”。以志愿服務為載體,組建50余人“鐵姑娘”特色宣講隊,成員包括“鐵姑娘”代表韓榮云、紅色講解員、退伍軍人、志愿者及文藝工作者等。成“民兵連”。以“宣講隊”為基礎,依托棗莊市第一支女子民兵連隊—山亭區王家灣“鐵姑娘”民兵連,先后創設“木蘭宣講課堂”,組建“紅色文藝輕騎兵”,成為講好紅色故事的中堅力量。培“工作室”。為強化示范引領,成立王海平百姓名嘴宣講工作室,吸納核心成員5人,榮獲全省百姓宣講大賽優秀獎、市級紅色故事講解大賽金獎、市“中國夢·新氣象·新作為”百姓宣講大賽一等獎。
創新宣講形式,奏響“大合唱”。堅持“陣地講”。將課堂搬入“園”“館”“室”等陣地,通過一件件歷史實物,重走老一輩走過的道路,累計開展沉浸式、體驗式宣講900余場次。開展“流動講”。探索“星火燎原”分眾宣講模式,先后組建“小分隊”20余支,將宣講主陣地搬到廠房一線、田間地頭、農戶庭院、校園課堂以及鄉村集市,累計開展文藝節目、故事分享等微宣講200余場次。創新“大家講”。先后舉辦“聽我講燈塔故事”“愚公渠的故事我來講”“我在王家灣講紅色故事”等系列活動,邀請身邊的老兵、英烈的后人等參與宣講,把“宣講員是主導”變為“身邊群眾當主角”,進一步激發了黨員、群眾愛黨愛國愛家鄉的情懷。(來源:山亭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