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織密責任網,筑牢生產“壓艙石”。西集鎮以“開局即沖刺”的姿態,構建“鎮-村-組”三級責任體系,成立由鎮主要領導掛帥的“三夏”工作專班,多次召開專題部署會,細化夏收、夏種、夏管任務清單,制定涵蓋極端天氣應對、農機故障處理等內容的應急預案,明確各部門、各村職責分工,將夏收、夏種、夏管任務細化到崗、責任到人。鎮領導班子成員分片包干,下沉一線協調解決土地灌溉、跨區作業銜接等問題20余項,建立“日調度、周通報”機制,確保工作進度實時可控。未雨綢繆制定應急預案,涵蓋極端天氣應對、農機故障處理等全流程,為“三夏”生產系緊“安全帶”。
二、鍛造主力軍,跑出農機“加速度”。聚焦農機保障核心環節,組建技術專班對全鎮240余臺農機進行“拉網式”檢修,同步引進跨區作業機械80余臺,組建“黨員先鋒農機隊”分片作戰,收割效率提升30%。在交通要道設立2個24小時農機服務站,提供加油、維修、配件供應“一站式”服務,并聯合交警開辟專用通道,減少通行耗時。開展“農機安全進鄉村”活動,培訓機手600余人次,發放安全手冊2000余份,確保作業“零事故”目標。針對困難群眾,組建100余人的幫扶志愿隊,提供代收代種、農資代購等服務10余次,確保顆粒歸倉。
三、奏響協奏曲,打好禁燒“組合拳”。實行“宣傳+巡查+利用”模式,強化宣傳,懸掛橫幅200余條、張貼標語500余張,“村村響”廣播每日循環播放禁燒政策。組建20支巡查隊,依托9處高空瞭望系統和無人機開展“人防+技防”巡查,實現農田監管全覆蓋。設立2個秸稈集中收購點,推廣粉碎還田、青貯飼料加工等技術,預計全鎮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8%以上。夏種環節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等10余項新技術,組織15名農技專家開展“田間課堂”30余場,指導科學施肥、精準灌溉。同步推進3000米渠道清淤、8處灌溉設施修復,保障3萬余畝農田“旱澇保收”。聯合開展農資打假行動,檢查門店30余家,筑牢糧食安全防線。(西集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