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犢崮漢代曰“樓山”,魏時稱“仙臺山”,明清稱“君山”,據《嶧縣志》記載:昔有王老抱犢耕其上,后仙去,故得名。其海拔584米,與龜龍湖交于一體,山水相連,氣勢磅礴,古洞仙境。景區總面積665.5公頃,森林覆蓋率為96.8%,有各種植物165科627種,鳥獸類138種,其中國家級保護的有14種,是山東省罕見的天然雜木林匯集區,國內亦屬少有。抱犢崮自然景觀優美,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高。屬“天然氧吧”,抱犢崮地質奇特,是華北寒武紀巖層發育和“崮”形山的典型代表。抱犢崮人文景觀十分豐富,東晉著名道教理論家抱撲子葛洪將其與泰山、峨眉山、羅浮山等同列為“圖經宇內三十二福地”,也是抱樸子成道處。隋唐時期文物三清觀、唐代摩崖浮雕十八羅漢及會仙亭、桃源洞等景觀錯落有致,點綴其間。震驚中外的“民國大劫案”為其增添了傳奇色彩。抱犢崮以其獨有的“雄”“奇”“險”“秀”而被列為魯南72崮之首,被國家工商局注冊為“天下第一崮”。